大而脆弱―浅析战争中的民用战略目标

作者:Ticonderoga

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我,而是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,他很喜欢飞行器和与之相关的军事话题。我原本是提议让他为“空中之星”写篇文章并发表在首页上的,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如愿。这篇文章放在我邮箱里已经有很久了,所以我要在第一时间把它放在这里以表歉意。

战略轰炸

三峡大坝模拟图片战略轰炸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二战中,虽然使用空军好像没有陆战那样波澜壮阔(红色阵营的历史总是有意抬高东线,贬低西线),不过美英空军的确是损失了 6000 多架飞机和数万名飞行员,当然,燃烧的东京和同样燃烧的柏林也印证着战略轰炸的巨大作用.

事过境迁,现代化高强度战争已给战略轰炸带来革命性的变化.没有过去千架飞机大轰炸的壮丽景象,每一次出动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空军的打击能力反而提高了百倍千倍.一方面,过去出动百十架次打击一个目标,效果还不一好;现在一架飞机出动就能摧毁多个目标,几乎弹无虚发.另一方面,支撑战略轰炸的政治军事理论也有了巨大的改变,不再是以亡国为目标的"总体战"思想,需要打击的只是一些"战略节点"而已.比如铁路系统,车站桥梁都可以慢点来,空袭第一天晚上打击的只能是调度中心,没了它,保守估计也有 50% 火车无法出动,剩下的肯定也要晚点误车.调度中心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作用又明显,当然是很"战略"的"节点"了.

笔者认为普通人在这方面一般犯两个错误:一是大大高估了这些战略节点的数量,毕竟对方的目的只是瘫痪而非消灭;二是――大概是好莱坞的误导――对摧毁这一概念所需的火药量是严重夸大了.这正是笔者马上要澄清的,否则很难让各位相信那些看起来巨大的东西有多么脆弱――而这正是本文的立意.

摧毁的含义

抛开繁琐的定义,"摧毁"至少应包含两层意思:第一,完全或大部分丧失其原本的功能――不出画面的电视还能当收音机用呢,可否就此说电视没坏了?第二,无法修复,需要强调的是,这里的无法并非指技术上毫无办法,而是说只说从经济上毫无价值(二楼摔下来的电视机,从物理意义上讲,构成这台机器的全部材料都还在你手上呢)或在时间上没有意义(战争期间,即使一方有能力有决心也有必要,面对炸断的桥梁也无可奈何――修复估计得好几年,到时战争早结束了――修桥还浪费资源)从海湾到南联盟,多少桥梁都是一弹定生死.

目标――大坝

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上说,越大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出故障,大型目标总有几个起关键作用的环节,摧毁它们,既打掉了目标的大部分功能.二战时,日本计划炸毁闸门瘫痪巴拿马运河,还为此造出了潜水航母,英军只用16架轰炸机炸毁4座水坝就淹了德国鲁尔工业区.即使现在,工业技术有了很大提高,但军事科技的进步还是是民用目标显得更加脆弱.这里笔者将用一个可能引起争议的目标做例子――三峡大坝.

笔者认为三峡大坝的几个重要用途有:发电,通航,蓄水抗洪.战时,前两项作用因对整体工业能力有巨大作用显得格外有战略价值.而第三三峡大坝卫星图片个并不能造成多大损失,且是对方在道义上处于不利的地位,恐怕难有吸引力.所以,对方的"摧毁大坝"就指使大坝不能发电不能通航.

要使大坝彻底丧失发电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击发电机组,特别是这种水坝,发电机组在水坝基部,发电机安装好后再由混凝土封顶,十分麻烦,所以发电机寿命都很长.虽然发电机上方的混凝土可能超过1米――这可能也是考虑到了安全问题――但美军的GBU-28能穿透6米混凝土!为了保险,也可采用一枚开洞一枚跟进的方式.三峡大坝采用三层船坞来运送上下游船只,只要炸毁闸门,大坝就无法通航,如果再能破坏船坞混凝土基础结构,将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.

可以计算一下,一架B-2能携带16枚2吨多的GBU-28,用8枚4组(每组2枚,钻洞-跟进)摧毁发电机组,6枚给三个船坞(3枚炸闸门,3枚直接扔进船坞破坏基础结构),还有2枚瞄准控制中心.

以B-2的大航程和隐身能力,突防将极为方便,它根本不用通过我防御严密的东南沿海,而可以选道东南亚,从孟加拉,泰国等国进入防卫空虚的西南,轰炸后原路返回,其实在我防空圈内活动的时间并不长 .B-2如果从本土起飞,可能要加油3~4次,如果从关岛起飞,可能只要两次加油,在进入我内陆之前,其航线几乎都在我空军活动范围以外,连护航机都不用.

总之,再现代战争条件下,各种民用目标都极其脆弱,虽然美国才是这类大而脆弱的目标的最大拥有者,不过,又有哪国拥有能威胁到它的远程常规投送能力呢?